崇州-道明竹艺村
非遗文化道明竹艺户外定向
用餐容纳:60人 预计车程:90分钟 住宿容纳:60人 场地方位:成都西
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,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、瓷胎竹编。“道明竹编”品种繁多,竹筐、竹篓、竹椅、竹扇……造型新颖别致,工艺精细,道明人用竹编传承匠心。“道明竹编”更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特产,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。而竹艺村便是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。道明竹艺村,深居竹林间,不仅风景优美,花草丛生,还有众多的文创创意,集中于此,据说有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居住在这里,还继续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魅力,任何一根竹子在他们手上都会变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品。
一、案况
四川省崇州市竹艺村位于“中国民间艺术(竹编)之乡”崇州市道明镇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道明竹编”的核心属地,“竹艺村”也因此而得名。2018年10月,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道明竹艺村,建立了全国第十三个传统工艺工作站,也是四川省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。
近年来,崇州市充分发掘竹艺村所拥有的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” 资源禀赋,在“文化延续未来、艺术点亮乡村”理念引领下,促进文化创意、精品民宿、乡村旅游等跨界融合,使竹艺村成为成都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、展示天府文化的地理标识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亮丽名片,初步探索出“发展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”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,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。
竹艺村公共空间
二、经验做法
一是以文化创意建设新林盘。保护和传承川西林盘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底蕴,严格遵守“少拆多改”原则,遵循“社会治理与社区运营标准化”和“艺术审美与空间设计标准化”的原则,以“天府文化+传统工艺工作站+集体经济组织”模式,围绕空间、交通、环保、服务、景观、生态、人文、旅游、农业、慢生活十大系统,坚持“不规划不设计、不设计不建设”理念,按照梳、理、补、改、拆、通“六字诀”和原生态、原住民、原住房、原材料,不大拆大建、不挖山填塘、不过度设计、不冒进求洋,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,以竹元素为本底通过文化创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链接,建成“国际范、天府味、竹编韵”的现代新中式非遗林盘景区。
二是以非遗引领发展新经济。依托“中国民间艺术(竹编)之乡”和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构建“竹编艺术文创集聚区+四大文创产业板块+N个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平台”的“1+4+N”文创产业发展格局,建成“竹艺村道明竹编”创客基地、竹艺工坊、丁知竹非物质文化研习所。培育壮大竹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、竹艺村竹编文创合作社、竹艺村旅游合作社,对传统竹编产品进行提档升级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三是以文旅改革培育新动能。吸引“新村民”、留住“新乡贤”、培育“新农民”,实现三类人群互助融合。依托“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”,启动海外艺术家驻留计划,吸引中国著名青年诗人马嘶、传统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、旅法艺术家刘伟福、合达联行创始人游江等新村民及来去酒馆、青旅无间、归野民宿等乡村品牌。建立“乡贤文化促进会”,设立“乡贤扶助公益基金”和“乡村文化发展基金”,聚集丁春梅、杨隆梅、肖瑶等“新乡贤”返乡,深入推进中央美术学院、四川大学美术学院、西南交通大学、四川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驻崇州实践基地建设。搭建三径书院“新农民”学习平台,建成具有培训教室、技能训练室、文体活动室、电子阅览室等功能的教学站,培养有文创理念、懂景观种植、善民宿经营、会致富增收的“新农民”。
四是以文旅融合营造新场景。崇州市以乡村振兴、社区治理工作为契机,推动道明竹编创新发展与川西林盘规划整治有机融合,以“非遗+公共文化服务+乡村旅游”的创新形式,推动全市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、传统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合。传统工艺工作站聚合平台的建立,有力推动了道明竹编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提升,促进道明竹编传统工艺振兴,助力了乡村文化、产业、人才振兴。
竹艺村院落
上一篇:崇州市-无根山
下一篇:三岔湖-长岛天堂洲际酒店